国际唱片组织IFPI最近公布 2018的音乐消费者行为调查报告,从全球前20大唱片市场(占了世界91%以上的唱片总产值)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,平均人们一周要听超过17个小时的音乐,等于平均一天要听两个半小时以上。在车上听音乐的比例最高、达66%,也因此透过电台收听音乐的比重不减反增,而通勤、工作或运动时、睡前等,听音乐的方式,则是以串流收听为主,尤其在16-24岁这个阶段的乐迷,收听串流的比例超过7成,而且是高达94%是以手机来收听音乐。
模拟与数码的聆听方式并存、说明了音乐对人类生活几乎到了无所不在,而串流加上手机的便捷近用对年轻族群的吸引力势不可挡,更说明了这股听觉的文化传播力道,已成为各国跨境竞赛的主战场。
调查中另一个显示的亮点,是音乐在地化跟全球化交互影响的新纵深。如日本,三分之二的歌迷消费的是日文演唱的作品、而且动漫音乐作品就占了快30%,韩国与巴西同样有55%左右的占比,是以在地语言歌手为主,法国更是高达69%,无论曲风是摇滚或嘻哈、电音,显然音乐接地气与否,反映消费文化链结的深度、特别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能以自己的语言接轨,音乐的形式则不拘。
另外,愈是音乐产值高成长的环境,随著数码平台合法授权使用的普及,如印度和中国,对版权环境的发展友善程度就愈高,特别是中国已经挤进全球前十大音乐产值国。然而音乐侵权问题并未消弭,尤其最多是发生在收听串流时,同时截取音档再收藏或转传至其他地方,显然人性对私藏音乐仍有一定的侥幸心态。
最后,还是要说,YouTube的影响力持续爬升,即使串流使用者不一定使用社群分享,但在众乐乐与独乐乐间,YouTube无形间透过数据与行为推播做了客制化的服务,这是传统媒体做不到、新媒体早已摸熟摸透的数码时代。
本文由:乐鱼全站官网登录 提供
关键字: 乐鱼全站官网登录·乐鱼全站app|主頁